短剧热潮席卷中老年群体,背后暗藏消费陷阱
自8月以来,短剧这股热潮迅速蔓延到中老年群体。以婚姻、家庭、事业奋斗为主题的短剧,如《闪婚老伴是豪门》《闪婚五十岁》《老炮儿之上阵父子兵》等,频频登上热搜,成为新的流量焦点。然而,这股热潮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陷阱,中老年人正成为资本围猎的对象。
短剧收费乱象丛生,中老年人成“韭菜”
不少家庭发现,家中长辈在短剧上的花费惊人。一位成都的先生表示,自己母亲在短短几个月内,通过微信小程序支付了高达7、8千元的短剧费用。这些短剧通常以9.9元、19.9元、39.9元等小额收费形式出现,但累积起来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令人气愤的是,即使开通了年度会员,部分短剧仍然需要单独付费。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位女士的父亲在观看20多集后,被要求再次充值,原因是“误触了短剧第二部”,收费标准也随之改变。社交平台上,关于“短剧、父母、充钱”的吐槽比比皆是,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短剧的投诉更是接近1700条,涉及自动扣费、宣传不实、难以提现等问题。
中老年短剧市场:从忽视到爆发
在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中老年题材的剧集并不少见,如《闯关东》《俺娘田小草》等,都曾深受中老年观众喜爱。然而,随着长视频平台的崛起,电视剧的盈利模式逐渐转向剧集贴片或植入,目标消费群体也更多地指向年轻人,中老年观众的需求一度被忽视。
近年来,短剧的兴起让中老年市场重新被重视。编剧花卷透露,今年春节后,短剧的主要付费人群发生了变化,40-60岁的中老年人成为主要用户。8月底上线的《闪婚老伴是豪门》连续五日霸榜第一,抖音话题量超23亿,付费用户中60%到70%为男性,年龄集中在41岁到50岁之间。
中老年消费潜力巨大,但需警惕“数字陷阱”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潜藏价值报告》显示,50岁之后的中老年人开始重新关注自己,文娱消费潜力巨大。目前,中国50岁以上的银发人群规模达到3.2亿人,全网渗透率为26.5%。2025年3月至2024年3月,这部分人群的平均互联网使用时间达到135.4小时,同比增长5.2%。刷短视频、看短剧和直播成为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
然而,中老年人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更容易陷入“数字陷阱”。由于不熟悉电子支付和网络套路,他们往往成为无良商家敛财的目标。短剧行业的收费模式复杂,缺乏透明度,许多平台甚至没有明确的充值说明,导致中老年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被扣费。
短剧行业乱象:从“快”到“乱”
短剧行业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消费者的冲动消费心理,许多平台在付费机制上追求“快”,却忽视了售后服务和用户权益保护。与长视频、短视频相比,短剧行业尚未形成规范的行业规则和监管机制,许多平台缺乏对短剧收款方的资质审核,导致乱象丛生。
为了躲避审查,不少短剧选择在小程序上线,而小程序的监管相对宽松,主要进行主体验证和资格审核等初步验证。许多中老年用户在小程序上遭遇消费陷阱,投诉无门。
短剧内容:情绪输出与情感需求
短剧的内容风格恰好契合中老年用户的情感需求。他们不在意画面是否精致,拍摄手法是否高级,而是更关注家长里短、相亲闪婚、广场舞之争等贴近生活的剧情。短剧通过高情感输出和节奏技巧,让中老年用户欲罢不能。
《闪婚老伴是豪门》的女主“石小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老年人的恋爱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短剧通过放大情绪表达,满足了中老年用户的情感需求,成为他们的“迪士尼”。
短剧行业未来:监管与规范并重
自去年以来,广电总局持续开展网络短剧治理工作,下线了两万多部低俗同质化的短剧。6月1日起,广电总局正式明确短剧实施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短剧不得上网传播,标志着短剧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
各大平台也纷纷微短剧备案细则,统一收费标准,增强告知义务,完善自动续费机制。未来,短剧行业需要在规范中发展,确保中老年用户在追剧过程中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
银发经济潜力巨大,但需加强保护
从短剧围猎中老年父母这一现象,可以看出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中老年人不仅在消费领域表现出强劲需求,还在内容生产领域崭露头角。然而,面对互联网的复杂环境,中老年人更容易成为“数字难民”。
目前,许多平台已设置未成年人模式,但对老年人群体的保护明显不足。加强老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有效的“防沉迷”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通过公权力监管、子女的“数字反哺”以及社会的责任心,才能帮助中老年人冲破“数字围猎”,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