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接入事件的真实意义
微信接入的事件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有人将其视为搜索的重大突破,也有人认为其体验和意义被过度高估。然而,深入后不难发现,微信此次接入背后有着更复杂的逻辑。
产品设计的仓促与技术局限
从产品设计的仓促到技术实现的局限,从用户体验的增量到微信团队的低调试水策略,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微信在领域的谨慎布局和潜力。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剖析微信接入的真实意义,并探讨其对搜索和腾讯生态的深远影响。
微信搜索接入的仓促上线
微信搜索接入后,我看到了太多生成的水文,也看到了太多“王炸”、“里程碑”、“深水炸弹”、“重构搜索”、“游戏终结”等虎狼之词。比如这篇,直接把幻觉搬上来了。实在不住了,决定出来基于事实和逻辑来一版的冷静。
产品层面的仓促准备
一个事实是,这次的接入微信搜索,从产品层面准备之仓促,就好像是“用透明胶将粘到了微信搜索上”——没有历史记录、没有上下文联动、没有文件上传功能、没有接入个人数据、没有融入关系链、没有和其他功能联动,甚至结果中偶尔还有明晃晃的标签。唯一能体现产品经理存在感的两个:一是搜索结果支持分享、二是输出结果之后有“推荐问题”。而这两个,从技术的角度,核心逻辑不超过10行代码。
为什么这么匆忙上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这么匆忙上线?投资人戴雨森说过一个三字策略——“快、猛、糙”。微信这次接入可以称之为“快、糙”,但并不“猛”。我们先“快”和“糙”,事实上,“糙”是“快”的结果,而“快”是“糙”的原因,这次的操作很显然很不“微信”。我不认为微信这次这么快上是为了“卡位”、“先上牌桌”、“建立心智”、“立人设”,这100%不在龙哥的产品哲学之内。而最大的可能性是团队想低调地快速练兵以获得反馈,甚至可能没有考虑过外界的反响。
微信搜索的接入体验
微信搜索的接入这类推理模型的真实体验增量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了。实际上,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被动型的高级搜索在需求上本身是一个很小的子集。和输入一两个关键词的普通搜索相比,要输入提示词的门槛本身就会挡住绝大多数人,后者在操作成本上比前者高一个数量级,而用户规模则会低一个数量级。复杂高级的搜索,本质上是一个生产行为,而非消费行为。
微信接入的深远影响
和很多国内早早宣布接入的产品不同,无论是360的纳米搜索、百度还是知乎、元宝,无论是手机厂商华为、还是车企吉利、零跑,本质上都是用给自己带货。而微信则不同,它在其实是给带货。某种意义上,微信是大模型最大的一个货架。由于遵循开源协议这种宽松的软件许可标准,微信的私有化部署本身并不给带来直接受益,但13.8亿用户国民应用的接入对进一步基础设施化、成为阶段性的智能“水电煤”是一个重要的示范。
微信接入的体验增量
必须指出的的是,尽管微信接入被媒体和自媒体高估,但另一个极端论调同样不客观,该论调认为微信接“是一种套壳行为”。在我看来,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套壳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有没有提供体验增量。很显然,尽管微信的接入很仓促、很简陋,但仅凭接入公众海量联网数据这一点,其体验增量就已经和那种接的真套壳产品有本质区别了。
微信和推理模型的结合
微信和这类推理模型结合的想象空间大概率还埋在冰山底下。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微信其实很早就推出了“微信对话开放平台”,支持一分钟构建对话机器人,但这个服务至今只局限在“公众”、“企业微信”、“小程序”这些客服类的垂直场景。我们简单开一个脑洞——如果这个对话机器人直接向个人通讯录开放,让不同的智能体变成你随时聊天的好友,体验增量会比现在的纸糊产品提升一个数量级。
腾讯自研基座模型的探索
微信和其他腾讯接入,并不意味着成为小甜甜的同时腾讯自研的基座模型混元就成了牛夫人。事实上,混元在架构上的探索是相对早的,也相继开源了旗下文生文、文生图、3生成和视频大模型。而腾讯复杂而庞大的产品生态需要混元的多模态能力(比如创意生成),而多模态恰恰现阶段还是的短板。
腾讯内部团队的整合
业界对腾讯战略的一个担忧是腾讯团队过于分散,涉及、腾讯云、微信团队、其他应用等多个相关团队,目前看,腾讯内部也意识到并且在改善这个问题。一个证据是,今年初,“元宝”产品团队从事业群(技术工程事业群)调整至(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元宝”在应用层将由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负责,这其实反映了腾讯在有意梳理模型层和的分工。
微信+的智能升维
“微信+”最大的想象力在于输入带宽提升带来的智能升维。这句有点上价值了,但我确实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什么意思?我们现在和包括在内的一切沟通,输入带宽是很低的,只能从你只言片语的提示词中捕捉有限的信息,总信息量很低。输入决定输出,智能程度再高,从技术的角度它回应的上限也十分有限。
总结
很显然,和微信礼物一样,业界的虎狼之词显然高估了微信搜索接入的短期影响,但低估了微信作为第一国民应用的潜力。而我的结论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微信搜索接入只是一道前菜。两年前,我们说“所有的都值得用重做一遍”,今天,业界变成了“所有的都值得接重做一遍”。许多年后,当我们回复这一潮,微信的接入绝对只是演出微不足道的暖场片段。很显然,场子已经热了,而作为观众,没必要在真正的大戏还没上演之前就一惊一乍。
结语
最近恒生科技指数上涨的厉害,腾讯、阿里等标杆涨幅喜人,从宏观的视角,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这个事实,怎么吹都不过分。2025,还会继续狂奔,让我们搬好小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