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和小程序剧,到底有啥区别?
最近,微短剧和小程序剧成了热门话题。1分钟一集、3分钟一集、10分钟一集,横屏、竖屏、互动……这些形式都叫微短剧?小程序剧又是啥?微短剧和短剧又有啥区别?别急,三分钟给你讲清楚。
微短剧的三大类型
微短剧目前主要分为三类,每类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玩法。
第一类:7-10分钟/集的微短剧
这类微短剧有点像“短版网剧”,通常在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等中长视频平台上线。每集7-10分钟,集数一般不超过30集,横屏拍摄,视听和叙事水平都向长剧看齐。
比如《念念无明》《虚颜》就是平台定制剧,制作方拿制作费;而《招惹》则是制作方与平台分账,今年还成了微短剧分账冠军。
这类剧投入成本较高,一般会在广电总局的“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登记备案,争取拿到“网标”。
第二类:3分钟/集的微短剧
这类微短剧主要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线,每集2-5分钟,集数也在30集以内,竖屏拍摄。视听水准更接近短视频,叙事追求极致情绪,和长剧有明显区别。
比如姜十七的《心动不止一刻》《一束阳光一束爱》,以及抖音和柠萌合作的《二十九》、长信传媒的《大唐来的苏无名》等。
这类剧的营收主要靠植入、直播带货和分账,精品项目也会在广电总局备案。
第三类:1分钟/集的小程序剧
小程序剧是最近爆火的新物种,甚至被贴上“投资50万,8天赚1亿”的夸张标签。
这类剧在微信、抖音小程序上线,每集1-2分钟,每部剧100集左右,竖屏拍摄,制作成本低,叙事浮夸重复。
主要靠用户付费盈利,前十集免费,后面每集收费0.5元到3元不等,用户也可以购买365元的年卡“通关”所有剧集。
比如《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24小时充值破2000万元,《无双》上线两个月充值破3亿元。
小程序剧的推广成本很高,投流费用能占到充值票的70%以上,剩下的不到30%由小程序方、制作方、策划推广方瓜分,制作方通常只能拿到5%-10%。
之前小程序剧监管宽松,但未来“四证一细则”将成为必须流程。
短剧和微短剧的区别
短剧并不是微短剧,而是“短剧集”。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规定,短剧至少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单集15-30分钟的系列剧
这类短剧的“短”体现在单集时长上。比如今年暑期档的《消失的痕迹》《风月变》,以及2025年的《理想照耀中国》都属于这类。
《消失的痕迹》还是一部分账剧,证明了短剧的商业潜力。
第二类:6集内的系列单元剧
比如《功勋》《在一起》《我们这十年》。这类剧的“单元”性被承认,可以作为一部短剧单独讨论。虽然目前播出和评奖上还没有先例,但理论上可行。
第三类:20集内的连续剧、周播剧
这类短剧的“短”体现在集数上。比如《平原上的摩西》只有6集,每集超1小时;《漫长的季节》12集,每集41-107分钟不等;《欢颜》18集,分为五个段落;《回响》13集。
这些精品短剧证明,剧集的商业价值不再直接挂钩于集数,完播率和“拉新”能力才是关键。
总结
微短剧和小程序剧虽然都是“短”,但形式、平台、盈利模式都有很大区别。微短剧更注重内容质量,小程序剧则更依赖用户付费和推广。而短剧则是另一种创作形式,单集时长和集数都更灵活。无论是哪种形式,短内容正在成为影视行业的新风口,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