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的定义和分类
地下空间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规划地下空间,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地下的定义和分类。地下空间通常指位于地面以下的建筑空间,包括地下、地下商场、地下通道等。根据功能和规模,地下空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地下的分类
-
第Ⅰ类:大型地下
这类地下通常与大型建筑群相连,停车数量在100辆以上,甚至超过3000辆。它们的特点是规模大、连通性强,适合大中型城市的高密度区域。 -
第Ⅱ类:中型地下
这类地下规模适中,停车数量在100到1000辆之间,常见于商业综合体或区。 -
第Ⅲ类:国际标准地下
这类地下通常按照国际标准设计,注重人车分流和停车效率,适合高端商业或项目。 -
第Ⅳ类:高端地下
这类地下以豪华和舒适性为主,常见于高端区或五星级酒店,停车数量较少,但设施齐全。
地下的经济性原则
在设计地下时,经济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以下是影响地下造价的主要因素:
1. 地下的造价
- 人防地下:单方造价约为3800~4000元/平方米。
- 非人防地下:单方造价约为3200元/平方米。
- 地面建筑:单方造价约为2300
2600元/平方米。50%。
由此可见,地下的造价通常比地面建筑高出40%
2. 影响造价的因素
- 规范指标:包括国家标准、地方规范以及土地出让合同中的要求。
- 配车比例:不同物业类型对停车位的需求不同,商业和餐饮通常需要更多的停车位。
- 单车位设计:根据《汽车建筑设计规范》,垂直后退停车是最经济的设计方式,单车位尺寸应控制在30~35平方米。
地下的设计建议
1. 行车道设计
为了提高停车效率,建议采用双车道设计,宽度控制在5.56.0米。对于大型地下,行车道宽度可以适当增加至5.75.8米。
2. 经济柱网设计
柱网设计直接影响停车效率。建议采用7800×8100的柱网尺寸,这是最经济的布局方式。每增加100毫米的柱距,单车位将增加0.5平方米,因此应尽量避免随意增加柱网尺寸。
3. 坡道设计
坡道的设计应尽量采用直线坡道,坡度控制在15%以内。如果必须采用曲线坡道,坡度应控制在12%以内,并设置缓坡段以提高行车安全性。
4. 出入口设计
根据规范,大中型地下应设置不少于2个出入口,特大型地下应设置不少于3个出入口。出入口的宽度应满足双向行驶时不少于7米,单向行驶时不少于5米。
地下的舒适性和品质感
1. 舒适性原则
- 车位设计:车位应尽量规整,避免出现弯道或死角,确保车辆进出方便。
- 车行道设计:车行道应合理布局,避免出现拥堵或行车不便的情况。
2. 品质感原则
- 停车入户:采用就近停车原则,确保业主停车后能够方便地进入。
- 高差处理:地库与地下室之间的高差应尽量化解,确保业主在停车后能够平进平出。
地下的竖向设计和通风采光
1. 层高和覆土
- 层高:地下的层高应控制在3.6米以上,以确保2.2米的净高。采用无梁楼盖体系可以适当降低层高。
- 覆土厚度:建议覆土厚度统一做到1.5米,以满足绿化率和管线埋设的要求。
2. 地下与场地的关系
- 全埋式与半埋式:全埋式地下完全位于地面以下,而半埋式地下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获得自然采光和通风,提升舒适性。
3. 地下与建筑的关系
- 高差处理:地库与地下室之间的高差应尽量化解,确保业主在停车后能够平进平出。
- 采光设计:地库可以通过采光井或下沉景观设计获得自然采光,提升整体品质感。
地下的标准
1. 地库顶面处理
对于高端地下,建议采用铝合金格栅吊顶,遮蔽管线并提升美观度。
2. 地库柱面处理
柱子底部应做10厘米踢脚,上部1.0米采用彩色涂料粉刷,1.1米以上采用白色涂料粉刷,并在彩色涂料范围内安装防撞标识。
3. 地库地坪处理
建议采用环氧地坪漆处理,行车通道和停车位采用不同颜色漆面,车位和道路划线采用白色。
总结
地下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性,还要兼顾舒适性和品质感。通过合理的布局、规范的设计和精细的,可以打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地下空间,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