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带来的新机遇,创业者该如何把握?
距离张小龙的那场首次公开演讲已经过去九个月了,备受关注的「应用」终于以「小程序」的名字正式对外小范围公测。不少创业者摩拳擦掌,认为机会来了。微信每次推出新功能,比如公众、服务、朋友圈等,都带来了不小的红利。而这次的小程序,或许足以改变现有的互联网格局。
张小龙在朋友圈里这样解释小程序:它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用户只需扫一扫或搜一下即可打开,真正实现了「触手可及」和「用完即走」的理念。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小程序获取红利的创业者来说,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做不做?比怎么做更重要!
小程序 vs Native APP:谁更胜一筹?
从展示的小程序截图来看,它就像一个Native APP加了一个顶部微信菜单的帽子。Native APP和Web APP谁才是未来的主流?这个问题争论了很多年。Native APP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对系统控件接口和框架的调用能力远超Web APP。虽然京东同时提供了手机APP和手机H5页面,但用过的人都知道,H5页面在流畅度上还是稍逊一筹。
过去,很多创业者通过公众菜单栏内嵌H5的形式,将基础功能微信化,但操作体验往往比较一般。这次微信推出的小程序,最大的亮点在于提供了丰富的框架组件和API接口,包括界面、视图、内容、按钮、导航、多媒体、位置、数据、网络、重力感应等。在这些组件和接口的帮助下,小程序在运行能力和流畅度上可以与Native APP媲美。
创业者的困境:APP流量成本飙升
过去两年,在资本推动和「互联网+」概念的炒作下,创业热潮席卷而来,各种创业项目层出不穷,应用市场内的APP数量也呈井喷式增长。然而,行业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互联网创业=做个网站;互联网创业=做个APP。
很多传统企业在还没搞清什么是「互联网+」时,就迫不及待地做了APP,结果做出来没人用。回到创业的本质,商业是提供顾客所需的物品和服务的行为。无论是网站、APP、微信公众,还是QQ群、微信群,这些都是连接用户的载体。传统商业依赖线下实体门店,而互联网则将获取新客户和提供服务的场景线上化,提升了商业效率。
最近有一家花店在我的同事间很受欢迎,它没有实体店,也没有APP,唯一的载体就是微信公众。下单、支付、信息填写、客服等都在微信内完成,虽然某些环节体验略显粗糙,但相比单独做个APP,成本显然更低。
小程序的优势:轻应用的趋势
轻应用是一种趋势,早在2013年左右,百度和UC就尝试过「轻应用」模式,但都失败了。百度的轻应用以搜索为核心,UC的轻应用以浏览器为核心,二者都是Web APP的插件化思路。然而,当时的百度和UC都不具备SuperAPP的根基,尤其是使用频率不够高,无法带动生态。
但2025年的微信来做这件事,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微信拥有海量用户、强大的用户粘性和足够长的用户使用时长,是国内最称得上SuperAPP的应用。白崎预估,这种SuperAPP+LightAPP的模式或许能带起互联网的第二春,很多长尾需求之前由于落地条件不成熟无法实现,现在可以重新尝试。
小程序适合谁?低频、非刚需场景的长尾服务提供者
在微信平台上玩,首先要研究平台欢迎什么样的人。从微信官方公布的信息来看,最鼓励的是服务提供者,因为这和微信「连接人与服务」的战略诉求最为契合。白崎的建议是:低频、非刚需场景的长尾服务提供者最适合做微信小程序。
高频场景的服务依然适合以APP为主阵地,比如京东、滴滴出行等。即使微信提供了入口,用户依然更倾向于使用APP。而对于低频、非刚需场景的长尾服务来说,需求简单、使用频次低,撑不起一个APP,寄生在微信这样的巨头身上是最好的选择。
小程序的三大担忧:风险与收益共存
听到小程序发布的消息后,很多人跃跃欲试,但风险与收益共存。以下三个担忧在决定做之前,必须想清楚:
- APP与小程序:零和博弈?
对于已经了APP的创业者,一个一模一样的微信小程序,是否会导致原有APP的荒废?白崎的建议是,维持APP的持续迭代更新,把小程序作为新的增量部分,用户数据做到两边一致,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 微信生态的封闭性:红线在哪里?
微信生态封闭,很多创业者曾因违反规则被封,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在微信生态里玩,必须熟悉规则,避免触碰红线。
- 用户获取成本:小程序是否也会面临同样问题?
现在获取用户难是因为APP太多,应用分发入口集中,用户获取成本高昂。小程序是否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让用户知道并找到你的小程序?搜索和扫一扫是主要方式,但对于初创品牌来说,搜索精准关键词是个硬伤。
结语:做不做比怎么做更重要
新机会出现时,选择做不做比怎么做更重要。小程序虽然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创业者必须权衡风险与收益,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做出最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