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百个案例中提炼的小程序设计万字实用指南

小程序与App的差异:设计需求的分化

  最近在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内外的设计需求分化非常明显。国内的公司在选择产品平台时,已经从几年前的PC端网站转向了小程序。而国外的创业者仍然以网页为主,最大的变化是要求响应式设计,以适应桌面和双端。

小程序的市场前景:危机还是机遇?

  无论我们如何讨论小程序的优劣,不可否认的是,小程序已经对国内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在产品初期选择小程序作为平台。但小程序的市场究竟是一片大好,还是一场危机四伏的狂欢?本文将从客观角度进行,帮助设计师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趋势。

小程序与App的成本对比

  作为设计师,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小程序和App之间的区别。从成本来看,小程序和App有显著差异。App需要两个版本来适应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周期长,人力投入多,因此成本高。而小程序只需根据腾讯提供的平台进行,一次即可适配所有机型,周期短,人力投入少,因此成本低。

数据埋点:小程序的优势

  微信第三方后台已经集成了大量数据供小程序方查看,初级阶段的数据已经足够产品进行更迭。小程序不仅提供了全面的埋点,还可以自定义埋点位置和爬取数据类型,甚至自带简单的系统,帮助运营人员更好地掌握小程序的总体运营情况。

小程序的高效信息共享机制

  小程序与微信形成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非常方便地达到获客目的。例如,注册登录机制几乎不需要用户手动操作,直接通过Union ID授权即可。据测,用户进入小程序时,同意微信手机码授权的转化率大致在35%,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转化率。

小程序的社交裂变属性

  具有社交因子的小程序天生适合生存在微信的土壤中,通过微信庞大的社交流量,优质社交小程序很容易成为市场爆品。例如,拼多多、蘑菇街通过拼团实现社交电商的突围,小年糕+通过社交场景实现低成本快速获客。

垂直领域头部小程序

  针对细分市场的小程序也容易受到传播。例如,汽车类小程序有多个排名靠前,用户已经把小程序当做选车、购车、用车的重要入口。由于属于低频应用,没有必要下载一个App,如果切入得早,小程序场景的便利性就容易使其升到头部。

高频场景唤醒产品

  高频场景的小程序优化解决了很多商家和用户的痛点。例如,KFC小程序解决了等位排队、点餐、买单付费、发放券、客户消费、基于LBS的信息推送等问题。视频、直播、K等娱乐小程序因为轻应用的特点给了用户娱乐多样化的选择,并且用户可以直接将有趣的视频、直播等通过微信快速分享给好友,实现比App更好的传播效果。

工具类产品:不适合小程序

  工具类产品在企业角度来说,是最不适合做成小程序的产品。张小龙赋予小程序的意义是“有用,不会给用户造成打扰”。虽然工具类小程序比App更容易爆发,但很难维持存量。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微信小程序里面的工具比起App的用户体验会好很多,没有和外部链接,使得工具类小程序非常专注与高效。

小程序的用户路径设计

  App的功能点可以很多,但小程序的用户路径必须单一。在建立小程序的初期,没有额外的流量渠道,最好的留存用户的方式就是让用户能够高效的解决问题。对应到小程序的框架设计,即是简短高效的用户路径。

小程序的未来发展

  虽然小程序的限制与克制如此之多,但我并不认为这代表着小程序不适合我们入局。相反,我觉得微信的克制是一种纯粹的理想,只能存在市场的初期。随着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变量已经不在微信的掌控范围内。小程序已经不再是微信能够全权把控发展节奏的产品了,而需要主动去迎合时代做出改变。

总结

  小程序的设计模式是设计师一定要去学习的,而企业也一定要研究自己的产品是否在小程序下有应用场景。因为谁都不能保证,小程序是否也会有像App一样,发生流量井喷的一天,到那时候如果再上车,真的就为时已晚了。希望本文能帮助到正在研究小程序的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