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车库设计标准化全解析,细节尽在掌握

地下的定义和分类

  地下是城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高密度区。根据功能和规模,地下可以分为几大类,方便我们后续的讨论和。

地下的分类

  地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Ⅰ类:名系、未来系、格林系大地库,停车数量在100辆以上,在3000以上的大中型地库。

  第Ⅱ类:名系、未来系、格林系地库。

  第Ⅲ类:国际系大地库。

  第Ⅳ类:钻石系、白金系地库。

分类研究的侧重点和目标

  在分类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经济性原则和平面布局的优化。

基于经济性原则的平面布局

  地下的造价通常较高,尤其是人防,单方造价约为3800~4000元/平方米,而非人防的单方造价约为3200元/平方米。相比之下,地面的单方造价(毛坯)约为2300~2600元/平方米,地下的造价高出40%~50%。

  影响地库造价的因素主要包括规范指标、地方规范以及土地出让合同中的要求。例如,杭州项目的配车数量与成正比,而自行车配车数量则与成反比。

单车位经济指标

  根据《汽建筑设计规范》,垂直后退停车所需的车道宽度最小,单车位最省。人防每车位控制在35,非人防控制在30是最经济的。

行车道设计

  为了提高停车效率,一般采双车道双面停车。行车道宽度通常做到5.5~6.0米。建议Ⅰ类大地库行车道宽度定为5.7~5.8米,Ⅲ类大地库行车道宽度定为6.0~6.2米。

经济柱网设计

  根据规范,停3辆车的柱间净宽应为7200毫米。若采用600×600的柱子,停3辆车的柱网轴线间宽度至少为7800毫米。杭州要求停3辆车的柱轴线尺寸不小于8400毫米。

坡道设计

  坡道长短影响和停车效率。《汽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直线坡道小型车坡道坡度为最大,为15%。建议坡道的坡度按照规范控制。

出入口设计

  大中型汽的库址,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特大型汽的库址,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3个,并应设置人流专用出入口。出入口的宽度,双向行驶时不应小于7米,单向行驶时不应小于5米。

人防地库设计

  地下室人防范围内建安成本比地下室其他部位高,人防区域超出非人防区域20%左右。因此,减少人防也是降低造价的一种手段。

经济性原则

  在设计地下时,应尽量规整地库轮廓,避免过多凹凸的形状增加地库外墙的长度。双排停车比单排停车效率高,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布置双排停车。

舒适性原则

  在标准柱网里,车头车尾都超出柱子,这样出车方便。车行道设置要合理,避免出现S弯。

品质感原则

  停车入户要方便,采用就近停车原则。停车入户的高差要尽量化解,以保证业主的舒适体验。

地下的竖向设计和通风采光

  地下的层高和覆土厚度是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层高的降低可以减少基础埋深,缩短入口坡道,减少内外墙体高度、外墙防水、土方及护坡费用,从而降低整体造价。

地下与场地的关系

  按照地下与地面的关系,可以分为全埋式和半埋式两种。巧妙的剖面设计可以使地下获得自然采光与通风,节能的同时创造了舒适的地下行车环境。

地下与建筑的关系

  地下与地下室由于覆土的原因,一般都有2米左右的高差。对于三类大地库和四类地库,为了实现品质感的追求,可以降低地下室地平与地库地平同标高,以实现平进平出。

地下竖向设计案例

  案例1:嘉兴康桥,地库上方开采光洞,做采光井。

  案例2:浦东星河湾,地库结合下沉景观进行设计。

  案例3:绿城舟山桂花城,地库结合下沉景观进行设计,人行出入口也进行景观化处理。

  案例4:绿城蓝庭地下,有两处利用侧面下沉庭院进行采光。

  案例6:绿城御园,地下与地下室平进平出。

地下的

  金地项目的地下一般都采用简装,但随着产品的不断出现,对地下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地下的标准建议分为以下几个档次。

地库顶面处理

  对于Ⅲ、Ⅳ类地下,可以考虑做地库吊顶,遮蔽管线。吊顶建议采用铝合金格栅形式,内嵌灯具。

地库柱面处理

  柱子底部做10厘米踢脚,柱子踢脚上部1.0米彩色涂料粉刷,色彩按照分区选择。柱子1.1米以上做白色涂料粉刷,柱子四个脚在彩色涂料范围内安装防撞标识。

地库地坪处理

  全部采用环氧地坪漆处理,行车通道和停车位地面采用不同颜色漆面。建议行车道采用灰色地坪漆,停车位用暗红色或深绿色。

车位地面处理

  车位靠近车道一侧地面喷涂编、车牌,已出售车位、已出租车位和未出租车位进行区分。车位远离车道一侧设置横向停车挡,靠近车道一侧设置三角停车挡。

防火门选型和设备用

  针对Ⅲ、Ⅳ类地库,标准可以提高。防火门和设备用门选型要提高档次,注意美观。设备用也要提高档次,部分墙面用墙砖,地面铺地砖。

地下出入口设计

  车行出入口设计包括减震坡道做法、坡道侧面墙壁、闸机位置设置、标识牌、摄像头、指示灯设置以及出入口顶棚设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分享